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,为了防止美军在情急之下对我方军工设施造成损害,中央迅速做出决策,将沈阳地区的重要军工企业向北方转移。
1948年11月,沈阳获得解放后,解放军接收了具有悠久历史的沈阳五一兵工厂,并着手为南下的部队制造79式步枪。
朝鲜战争打响后,沈阳五一兵工厂的枪械分厂听从国家安排,整体迁往黑龙江北安市,改名为"庆华工具厂",对外使用"626厂"的代号。
那会儿正是最冷的时节,北方大地铺满了厚厚的积雪。由于任务紧急,枪厂的工人们带着机器设备一起挤上了火车,足足花了两天一夜,才抵达了北安这个不大的城镇。
工厂选在了日军遗弃的旧营地"东大营"。工人们一到地方,就马不停蹄地忙活起来,有的搬设备,有的搭临时厂房。经过一个半月的奋战,硬是在东大营里整出了8个车间,1500多台机器和3000多吨钢材都准备就绪,工厂已经可以正式开工了。
庆华工具厂刚完成生产线建设,上级就迅速下达任务,要求立即着手试制50式7.62毫米冲锋枪。他们强调要以最快速度研发出我国首款自制冲锋枪,为正在抗美援朝前线奋战的志愿军提供有力支援。
二战期间,苏联的波波沙冲锋枪在战场上表现十分出色,凭借强大的火力和威力赢得了士兵们的青睐。到了解放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,沈阳的五一兵工厂也仿制了这种枪,并小规模生产,还给它起了个名字叫“50式冲锋枪”。
那时候,要大规模生产可不容易,既没图纸又缺设备。但庆华工具厂没被困难吓倒,立刻召集技术人员全力攻关。他们重新绘制了上千张图纸,改进了一千多项加工方法,为后续大批量生产打下了扎实的基础。
研究人员并没有直接复制波波沙冲锋枪的所有设计,而是做了一些针对性的改进。他们取消了原先的弹鼓结构,改用35发容量的弧形弹匣。同时,在制造工艺上,他们采用了焊接和铆接等一次性成型技术,这些改动让这款冲锋枪的性能有了显著提升。
50式冲锋枪一确定型号,庆华工具厂就全员上阵投入制造。工人们不分昼夜拼命赶工,个个干劲十足,就想着多造些武器支援前线。
那天车间里少了个铣工,书记觉得不对劲,让人去他家看看。结果发现这位师傅是煤气中毒,幸好大家反应快,及时赶到,才把他从危险中救了出来。
从那之后,工厂调整了工作模式。普通工人在车间干活,厂领导带着后勤团队为工人们解决后顾之忧,帮忙采购粮食煤炭、准备过冬蔬菜、修理烟囱暖气等。大家齐心协力,工作热情更高涨了。
经过庆华工具厂全体员工日夜奋战,首批2000余支50式冲锋枪顺利通过质检,于1951年6月通过军用列车火速运往朝鲜前线。从1951年6月至1953年12月,这家工厂累计为志愿军官兵生产交付了35.8万支50式冲锋枪。
在抗美援朝战场上,经过改进的50式冲锋枪发挥了巨大作用。这款枪特别适合近距离作战、夜间行动和快速突袭,简直像是专门为志愿军设计的。战士们亲切地称它为“功臣枪”,因为它在前线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朝鲜战场上,美国大兵主要装备了M3冲锋枪、M1伽兰德步枪和汤姆森冲锋枪。这些枪械火力十足,特别适合单兵作战,打起仗来效果特别好。
在美军强大的单兵火力压制下,志愿军装备了50式冲锋枪后表现优异,在与美军两种冲锋枪的交锋中屡次取得优势。这种冲锋枪在30到50米的射程内,能够轻易击穿美军重达3.2公斤的防弹衣。
在上甘岭战斗中,志愿军排长孙占元带着突击排,拿着14把50式冲锋枪,向597.9高地发起进攻。他们一口气打掉了敌人两个火力点,光是孙占元一个人,就用冲锋枪干掉了16个敌军。
志愿军擅长近距离和夜间作战,50式冲锋枪正好帮他们发挥了这一长处。一位志愿军班长给庆华工具厂写信说:“这枪真是太好用了,我们为国家能造出这么棒的武器感到自豪。我们特别想见见造枪的工人们,能不能给我们寄张他们的照片来看看?”
在抗美援朝的前线,志愿军战士们经常哼唱着一首赞颂武器的歌谣:“50式冲锋枪,威力真不小,一口气能打三十发,声音清脆又利索,比歪把子机枪还要棒。这是咱们祖国造的,跟着我们上阵杀敌,冲锋陷阵保家卫国,我们都爱这杆50式冲锋枪。”
50式冲锋枪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,之后迅速配发给部队使用。到了60年代,它逐渐从解放军主力部队退役,转而配发给民兵使用。直到80年代,这款冲锋枪才完全被淘汰,结束了它的服役生涯。